学会新闻

研究会承办食品短链国际研讨会

研究会承办食品短链国际研讨会

    2014年8月28日至9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办、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承办的食品短链与地方性可持续食品体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实业部门、公民社会组织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8月29-31日的农场以及农夫市集考察,第二阶段为9月1-2日的理论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题是大城市郊区的小型农场如何适应城市居民食品需求以及食品供求体制的变迁而生存发展并进而在改进城市食品体系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言和讨论围绕四个专题展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食品短链与地方性可持续食品体系的一般思考、社区支持农业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十四位代表进行了会议发言,参会代表还围绕发言展开充分讨论。研讨会上发表和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如下:

    关于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形势及其相互影响,会上产生了两种明显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认为,中国当前的客观现实是,一方面,粮食基本安全,但长期趋紧;另一方面,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但预期看好。紧张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形势使得基于小规模农场的食品短链模式不大可能成为主流模式。另一种视角则认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供给不足而在于更多其他原因;生态农业的生产力未必比常规农业低,重要的是恰当的生产技术的应用;引导健康消费理念可以减轻对食品数量的需求等。

    关于食品短链的分析视角与角色定位,会议上没有大的分歧。没有人否认食品短链模式在健康、食品安全、乃至于改进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意义。但是有与会者提出了考察食品体系可持续性的一般性视角,即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考察食品供应链所有环节的持续性问题,否则便会顾此失彼,难以自圆其说。例如,提倡发展地方性食品体系有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的体系;食品短链可以实现一部分食品链的可持续性,但是对解决其他食品链的可持续性难有作为。食品短链在其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生成和发挥对常规农业和食品体系的借鉴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会议上对社区支持农业的含义与发展逻辑展开了深入且颇有意义的对话。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四位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实践以及政策倡导问题。随后参会代表对社区支持农业的含义、渊源、翻译、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社区支持农业起源于日本,核心价值是生产者与消费共享风险和价值。它在被引入美国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并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大家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虽然“社区支持农业”的中文译法不够恰当,但是已经约定俗成,不必拘泥,而且应当认同具体实践方式以及内涵理解的多样化。

    有机农业正式认证之外的替代式认证方式——参与式认证(PGS)在会议上得到了介绍和讨论。中国的有机食品认证采取参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标准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收费认证制度,对于中小型农场来说,正式认证条件过于严格,认证费用过高。相对来说,各类参与式保障体系是为所在地提供质量保证的认证体系,在所有相关方都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对生产者实施认证,并以此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和认知交流的基础关系。PGS目前在拉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发展较多,在中国处于理念推广和试验阶段,从生产者参与、消费者参与到组织实施等都还面临不少问题。

    作为本次研讨会代表中的亮点的新农人以及新农人联盟的组织者也通过发言介绍新农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以及新农人群体的社会价值。

    会议主办方和参会者都对会议成果做出了中肯的积极评价,并指出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参会各方都将带着在会议讨论中获得的启迪继续推进自己的实践、研究和思考,为改进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做出自己的努力。

    (供稿:若之)